苏来曼:翻山越岭“小白杨”,不畏风雪不惧霜

发布时间:2024-06-13 作者: 摄影: 审核:刘淑艳 浏览次数:10

近日,学校第二十一届校长奖揭晓,我院俄语2021级本科生苏来曼·阿卜来海提榜上有名,成为全校十名获得者之一。他像边境上的一棵“白杨”,利用课余时间用脚步丈量边疆,用笔杆记录戍边故事;他带领的多民族“边疆戎耀”实践队在全国“挑战杯”比赛中突出重围,登上全国舞台。

苏来曼·阿卜来海提进行校长奖答辩

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我觉得我得做点什么。”

苏来曼·阿卜来海提从小在新疆伊犁的辽阔大地上生长,学习成绩优异,在党和国家的资助下顺利进入大学深造。

他的哥哥是一名戍守塞北边关的移民管理警察,戍边任务的特殊性让彼此四年未曾见面,只能通过手机联系。电话里,哥哥时常鼓励苏来曼:“咱俩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长大,要像家门前的那两棵白杨树一样,努力向下扎根不断汲取养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这些话深深地刻在苏来曼的心里。

初入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苏来曼与同学们谈起自己的家乡和哥哥,讲述了哥哥在边疆的英勇事迹。同学们对戍边战士们充满了好奇,不停地向他询问情况。苏来曼心生疑惑:“为什么这些默默奉献、保卫祖国安全的战士们,却鲜为人知?”他甚至对周边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多数同学对戍边战士的了解并不太多。

实践队成员合影

“我觉得我一定得做点什么!”苏来曼萌生了一个想法,并立即付诸行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组建起一支由汉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满族、瑶族等民族大学生组成的“边疆戎耀”实践队,利用家乡地理位置、民族语言习俗等优势,深入到祖国最边陲去记录和传递戍边故事。

“跟他们相比,这些困难不算什么

“忠诚无畏、坚韧不拔、守土卫国……戍边精神那么深远,我们应该从哪里讲起呢?”苏来曼带着困惑求助了学院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定下了“边防退役大学生、边境派出所、边防退伍老兵、边疆人民群众代表”四个方向的采访计划,聚焦不同群体的戍边故事,传递戍边精神。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怎样才能联系到采访对象?”“凭我们学生的力量怎样才能走下去?”一系列问题让苏来曼压力倍增,但好在他的行动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帮助。学校给予实践队相关政策支持,实践队入选校级重点实践队;学院为他们安排人员、宣传等多方面的对接,这些成为实践队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年的时光,两万里路程波折,苏来曼带领团队穿过新疆和田的沙尘暴、黑龙江鸡西的暴风雪,见证过零下52.3℃极寒和52.2℃的酷暑,爬过3650米高海拔的西藏玉麦乡,深度采访“七一勋章”获得者买买提江·吾买尔、感动中国人物卓嘎、央宗姐妹等边防军民典型代表。“我们走的这些路,受的这些苦,却是戍边英雄们的日常,跟他们相比,这些困难不算什么!”苏来曼感慨道。

采访“七一勋章”获得者买买提江·吾买尔

“只有亲身参与,才能将戍边精神完整地展现出来,并尽力传递好。”回忆起采访买买提江·吾买尔的过程,苏来曼感慨良多。几经波折他才联系上买买提江,并在50度的荒山中徒步了20多公里的山路才到达目的地。通过采访,苏来曼了解到买买提江是旗帜鲜明同“三股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先进楷模,在他担任新疆伊宁县温亚尔乡布力开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中村里未发生一起暴恐事件;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在多次采访之后,苏来曼对戍边精神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想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把戍边英雄们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让戍边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三年里,实践队积累采访文稿15万余字,形成视频资料300G,在大中小学开展戍边精神宣讲30余次,覆盖2万余人次,采访记录制作成的短视频全网浏览量突破500万次,相关实践成果受到中青网、山东省民委等官方媒体报道,团队项目《边疆戎耀一一基于七省十二市边防军民的访谈实录》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取得了学校在该赛事上的新突破,也成为山东省该赛道的唯一特等奖项目。

实践队项目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

今年春节,苏来曼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位退伍戍边老军人联系到了苏来曼,对实践队做出的努力表示认可和肯定。“你们可要坚持做下去呀!戍边精神的传播,可就靠你们年轻人了!”老战士对同学们做出承诺:只要大家需要,他会联系战士们提供相关的帮助。

“让戍边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苏来曼表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他更是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的力量。他期待着毕业后能像哥哥一样做一棵“白杨”,回到家乡用所学知识建设边疆,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