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成功举办文学与翻译研究论坛

发布时间:2024-05-14 作者:石胜男 王静怡 梅琳 摄影:王静怡 审核:刘淑艳 浏览次数:11

为推动外语学者参与文学翻译交流,促进国内优秀文学作品的外译和推广传播,2024512日,文学与翻译研究论坛在南教112举办。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争胜教授、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教授、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刘云虹教授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教授作学术讲座。蓝狮在线登录测速院长毛浩然教授主持,学院100余名教师及研究生参加。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争胜教授作题为《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之文学翻译实践探索》讲座。党争胜教授结合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主张和理论指引下的文学翻译原则,指出“美已经成为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他将翻译美学理论研究者的基本主张归纳为:第一,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第二,在文学翻译中,对原文的艺术模仿和对译文的艺术创造同等重要;第三,语言形式在文学语篇的美学构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他结合《红楼梦》译文等具体实例,对比了临摹和译写两种翻译方法,详细介绍了译写的内涵和分类。党争胜教授总结道,文学翻译研究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尤其需要吸收接受美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实践方面,文学翻译只有与文艺学和美学联姻,增强译作的审美效果,才能破解近几十年来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缺乏翻译文学名著的困局,走向世界。

党争胜教授作题为《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之文学翻译实践探索》讲座

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教授作题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遗产》讲座。张龙海教授以与恩师哈罗德·布鲁姆师生情谊为切入点,围绕影响焦虑成动力、好学勤耕出佳品、学术操守不动摇和科研教学相益彰四个方面展开介绍其文学遗产。他指出布鲁姆的文学成就可分为四个阶段: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创建诗学影响理论、宗教研究和捍卫经典阶段。张龙海教授强调,布鲁姆将影响焦虑变成动力,在影响的焦虑中不断前行,在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他的每一步、每一阶段和每一成就的取得无不伴随着影响的焦虑。张龙海教授总结道,布鲁姆大师虽已驾鹤西归,但却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希望高校教师能够做到科研教学相得益彰,以科研育人。

张龙海教授作题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遗产》讲座

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刘云虹教授作题为《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与方法选择》讲座。她指出,认识翻译是翻译研究的出发点。文学翻译最核心、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于生成性;翻译的核心任务在于文本意义的再生。刘云虹教授阐明,翻译的生成性在于翻译之“成”,指出翻译无定本,即译本生命的传承与丰富不仅取决于一个又一个与原作有着血脉亲缘关系的译本的延续,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译本的创造性阅读与阐释。她强调,翻译方法是翻译生成的核心要素,实际上介入整个翻译生成过程。刘云虹教授总结道,翻译是一个具有生成性本质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立足翻译从“生”到“成”的全过程,以发展的目光历史性地把握其合理性与有效性,将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方法的认识。

刘云虹教授作题为《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与方法选择》讲座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教授做题为《深化英语类专业改革: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讲座。姜亚军教授通过展示一篇题为《英语专业彻底凉了?》的推文引出:中国亟需外语人才,外语专业大有作为。他强调,外语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我国目前外语人才短缺,急需培养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姜亚军教授指出,中国文学翻译领域需要建立一个自主的外语知识体系和外语培养体系,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高校应增加培养课程难度和挑战度。他总结道,外语人才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相较于外语能力,高校更需要注重培养外语人才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姜亚军教授作题为《深化英语类专业改革: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讲座

毛浩然教授对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进行总结。他以ChatGPT为例指出,研究则生,聚焦则成。ChatGPT是一个能力放大器,首先要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再借助ChatGPT的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他强调,问题导向是第一步,要有自身聚焦深挖的能力,继而指点江山,事半功倍。

此次论坛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作为外语类学院未来要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需求,不断加强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建设,提炼并推广一流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内涵与培养路径,培养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