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以《聚焦区域国别国际前沿,共商“三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题报道我院9月21日至23日主办的首届区域国别学国际学术论坛。首届区域国别学国际学术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4位知名专家作主旨发言,1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聚焦区域国别国际前沿,共商“三国”(国别区域、国际组织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链接:https://www.cssn.cn/gjgc/gjgc_gcld/202310/t20231008_5688989.shtml
全文如下:
聚焦区域国别国际前沿,共商“三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21日至2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办首届区域国别学国际学术论坛,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4位知名专家作主旨发言,聚焦区域国别国际前沿,共商“三国”人才培养模式。“三国”指国别区域、国际组织和国际传播。论坛的主旨发言部分主要涉及两大主题,一为区域国别学前沿研究,一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聚焦区域国别国际前沿
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孙吉胜以“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深化区域国别研究”为题,就区域国别研究面临的四个问题,从六方面指出解决之道。四个问题指不同学科的明显差异、区域国别研究人为割裂及模糊现象较多、研究对象分布不均、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储备不足。解决之道:第一,要以语言为切入点,深化基础研究和态势研究;第二,借助语言研究与其直接关联的问题;第三,聚焦相关问题的具体语言,研究相关政策来源与演变;第四,深化文化研究以解释国家或地区行为;第五,利用语言学的先进研究方法实现区域国别研究方法的创新;第六,依托语言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研究更宽、更广的议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以“区域国别研究的要旨”为题,指出虽然区域国别学研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但其研究问题是否清晰、其研究问题与各个学科间的关系如何,这两个问题仍需讨论。围绕“区域”概念,任晓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阐释区域划分因素,指出一个区域国别就是一个时空体,包括经济、文化等多个人文社会学科,并依据学科特征及趋向分析了区域国别研究。强调从微观案例出发,通过实证研究,逐渐扩大研究范围,加以补充和修正,最终提炼出宏观区域国别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新西兰研究中心主任、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外语学院区域国别研究所长陈弘以“外语学科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以澳大利亚研究为例”为题,强调区域国别学研究目标须明确——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指出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必然性及愈发凸显的现实意义。外语学科要充分发挥研究优势,以星星之火燎其研究之火,带动区域国别研究的茁壮发展,走广阔未来之路。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外交学教授布兰特利·沃马克(Brantly Womack)以“区域国别学是研究全球社会真实性”(Area Studies is the Study of Global Social Reality)为题,从哲学角度剖析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在场性(locatedness)与连通性(connectivity),指出区域国别研究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在场性指关系定位和身份塑造,连通性指已知过去和未知未来的关系,二者本质上相互依存。区域国别研究的全球性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不同,通过使用与研究对象相适应的分析方式,如定量数据与定性解读,从个体到全球分析层级。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奥克萨娜·哈里托诺娃(Оксана Харитонова)对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范式与区域国别学研究进行迁移分析,讨论定性和定量研究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优缺点,指出制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凸显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案例和区域研究中的优势,得出区域研究应是实际考察、充分调研、方法完善、理论适切的多学科均衡框架。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科林·麦克拉斯(Colin Mackerras)以“澳大利亚研究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案例研究”(Austrilia Studi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in Country Studies)为题,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针对特定国家或者区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全面深入研究。澳大利亚研究与中澳关系息息相关,是双方相互理解交流的重要渠道。麦克拉斯回顾了自1979年留澳“九学者”作为开端的澳大利亚研究的发展历程,并从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文献研究、教学现状等方面总结中国澳大利亚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杨明星以“‘区域国别学+外交话语学’国际话语权的区域国别化塑造”为题,回溯中西外交话语的历史渊源,指出“外交话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软实力”;基于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特点,结合外交话语学学科五大学科方向,亟需进行基于学科融合的国际话语权的区域国别化塑造,以联合国为中心,促进构建全球话语共同体。
以色列海法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查洛姆·希尔曼(Chalom Schirman)以“中东与西亚研究介绍”(Introduction to Area Studie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West Asia)为题。作为三种宗教的发源地区,中东地区历史悠久,却冲突不断,通过梳理中东地区的重要历史阶段,指出该地区仍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且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特征都具有全球影响性。
共商“三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外国语学部党委书记兼中东学院院长罗林以“区域国别研究引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转型驱动创新发展”为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新时代外语学科转型的必要性、区域国别学引领外语学科转型的可行性、未来规划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基于人工智能挑战与学科发展需要,提出“三项实施工程”——从语言教学走向人文学科的学科工程、从自由探索走向有组织科研的智库工程、以文化交流为基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工程。区域国别学研究能够有效引领外语学科转型,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提供更多文明互鉴的交流成果。
蓝狮在线登录测速院长、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长毛浩然以“‘三国’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器与道”为题,指出面对“三国”研究的危与机,外语学科人才培养应实现从双语到多语、从外语通到外国通的转型,做到精通全球语言,掌握“语出惊人”的真功夫;汇通全球文化,掌握“以文化人”的真本事;通晓全球治理,掌握“协和万邦”的真智慧;借用外嘴、外脑、外媒、外力,提升报道实效。应强化语料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课程设置和实践体验,将语言智能与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关切深度融合,强化通专结合、人机融合、数智赋能和“赋能-赋权-赋智”的“三国”人才培养理念,统筹兼顾“五度”(跨学科融合和多语种覆盖的广度、语料库建设和差异化创新的深度、一马当先与万马奔腾实践的强度、国家需求响应和研发应用的速度、资源整合与全球治理赋能的精度)难题,整合全球资源,创设全场景塑造的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新生态,实现数智引领和全球胜任力导向的高质量“三国”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少峰以“外国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为题,梳理中国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转型,指出“学科本是融合交叉的,学科细化是人为的过程”,从学科专业设置角度说明外国语学科是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支撑学科,并分析了两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思考的八种关系;提出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语言辅助其他学科知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注重田野研究,更好地建设区域国别学的建议。
海对外经贸大学国别与区域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蔚磊以“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为什么,怎么做?”为题,指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起步晚、数量少、质量低,培养领域单一,缺乏田野调查等短板问题,分析短板成因,提出从中央政策到地方高校应采取的相应举措。在界定区域国别学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剖析我国进行区域国别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维度、具体步骤和重要意义。
在“区域国别研究跨国谈:与专家面对面”专题论坛上,来自6国的学者围绕当下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新视角展开交流。四个平行论坛中,来自8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区域国别学前沿研究。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让世界平等地被认知”的愿景,需要全球协作推动区域国别学科的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储备多层次、高水平的区域国别学人才。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学位〔2023〕15号),中山大学已成为全国首个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本届区域国别学国际学术论坛的成功召开,有助于增进中外学者对区域国别学研究和“三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