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5年,在文学院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是极其不平凡的五年。根据学校深化改革、调整学科结构的战略部署,2011年4月,原蓝狮在线登录测速和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和艺术系组建成立新的文学院。同年7月,学校办学重心整体从东营校区转移至青岛校区。面对办学环境和学科布局的重大变化,学院两届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院师生,紧密围绕学校工作大局,科学制定和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全面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三大战略,创建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目标,五年来学院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今日起,学院党委在学院网站陆续推出“十二五”建设成就系列报道,总结学院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现文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文学院形象墙
文学院建院大会现场
文学院党委换届大会
60周年校庆文学院校友返校
交响乐团演奏现场
文学院教工参加歌咏比赛
[文学院“十二五”建设成就之党建篇]
立足学科,彰显特色,为学院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十二五”期间,学院党委围绕党建工作大局和“立德树人”主题,结合学院中心工作,立足学科专业特点,彰显文化育人特色,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途径,通过扎实有效的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引领和保证学院改革发展的方向,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1.实施“党建凝聚力工程”,确保新组建学院的融合发展
学院成立之初,院党委首要任务是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思想认识,把学校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服从学校发展大局,确保调整期间全院师生思想稳定,工作正常进行。院党委抓住民主评议党员和基层党支部考评有利时机,推出“党建凝聚力工程”,强化“文化凝心,党建聚力,加速融合,和谐发展”,通过学院发展理念创新,打造核心价值观,提升学院的文化感召力;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加强学院的管理执行力;通过学院事业发展和个人受益,提高师生的参与内驱力。学院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学院“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审时度势,集中智慧,提出了“全面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三大战略,创建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把提升凝聚力与学院发展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用现实的发展目标凝聚人心,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对学院发展目标和前景的认同感、自豪感,营造出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的氛围。“党建凝聚力工程”通过校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建创新项目验收,2012年10月应邀在山东省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交流了经验。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
建立完善党委理论学习制度,先后组织集中学习《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十八大精神,督促院领导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加强理论修养;组织暑期干部工作研讨,提高学院干部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为文学院发展找准定位、找准问题、找出对策。任免干部注重征求群众意见,组织进行民主测评和任职谈话。进一步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深化教学改革、举办国际会议、60周年校庆等重大工作和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加强支部制度建设和基础保障,加强支部书记业务能力培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学院、服务师生群众的能力,确保学院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党建经费用于党支部开展活动,为各支部和党员购买理论学习书籍。先后组织四次基层党支部与学校机关和兄弟院部党支部的对接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交流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立足学校国际化办学背景,规范出国学习教师学习汇报制度,2015年9月成立海外留学党支部,搭建“网络党建”平台,加强海外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确保党员管理和思想工作无缝隙,这项工作获批青岛市党建创新项目立项,山东省党建研究会重点立项。
3.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学院党委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基层制度,严格执行领导重大事项上报制度,完善院系领导年底述职制度,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和考核。将廉政建设与班子建设、安全稳定和学院发展有机结合;对于职称评审、干部任免、课题申报、推优推免、人才招聘等重要事项,主动听取师生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程序环节公开透明,评审结果公平公正,重大决策民主科学。学院党委每年召开党风廉政专题理论学习会议,进一步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举办廉政文化书画展,举办廉政知识竞赛,多次获得“廉政文化建设宣传月”优秀组织奖。组织开展廉政文化研究,对毕业生进行廉洁从业教育,营造出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与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提炼院训院风,推进学院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学院组建以来,面临原有管理体制、学院文化、学科专业的重大差异,党委重视学院文化在新组建学院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倡导两种文化互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营造“关爱学生、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吸取内核精华,体现学科特点,提炼出富于包容和创新精神的学院文化,即“博观约取,文以载道”的院训,和“团结、勤奋、务实、创新”的院风,“博、雅、睿、勤”的教风,“知行合一”的学风,“建特色学院,育一流人才”的学院愿景。策划设计文学院形象墙、制作文学院画册,视角冲击力强,凸显了学院文化品位,直接反映学院师生和中心工作,获得各方好评。整体设计体现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同时体现大学的行业特色。学院文化自下而上,教代会讨论通过,成为全院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学院抓住2013年校庆有利时机,梳理学院50年大事记,制成“记忆石大”展览,开办“情系文学院”栏目,毕业生合影“桃李芬芳墙”,挖掘学院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学院的光荣传统,激发校友和师生的自豪感,从而强化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院党委主持完成的课题“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获得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东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完善文化育人阵地,培育具有学科特点的党建育人品牌
学院党委通过创先争优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党建育人体系和文化育人阵地,围绕“就业指导、文化育人”两大主题,策划组织师生党支部对接、学院领导下班级活动,营造全院教师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支持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打造文学院党建育人品牌。各系立足学科专业特点,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人文素质讲座,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如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的“石油英语学术论坛”,俄语系的“非英语国家文化”系列讲座,美术系的“廉政你我他,共筑中国梦”书画展,汉语言文学系的“诗情画意”摄影比赛,音乐系的“荟萃剧场”和企业奖学金颁奖晚会。近年来,学院获得“山东高校三八红旗集体”称号,涌现出山东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杨武成、山东省优秀辅导员李宝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郝孟荣等先进典型。学院被授予学校“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工会和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单位。院党委承接学校筹建胜华交响乐团的任务,经过两年建设,于2014年12月28日举办新年交响音乐会暨建团音乐会,入选学校十大新闻。乐团以“弘扬石大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普及高雅艺术,活跃校园文化”为使命,以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为己任,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靓丽名片。成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大学生交响乐团的调研与实践”获得2012年度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6. 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提升师生的参与驱动力。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满足员工发展需要的过程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支持人大代表和民主党派人士开展工作,先后召开“统一战线人士新年座谈会”、“统一战线与文化建设座谈会”,落实院长书记联系交友制度,通报情况,问需问计,鼓励统战人员献计献策、建功立业;工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先后组织了春游、趣味比赛、书画作品展、摄影作品展等活动,丰富教职工精神生活;学院党委切实为职工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多次看望离退休老同志和生病职工,为两地分居职工报销部分路费,与专业体检机构联系为全院女职工组织全面的妇科检查。学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才需要,定期组织“学术沙龙”,跨学科之间学术交流的效果正在显现。学院出台“青年教师英才支持计划”,自筹资金支持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多出成果,早出成果,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台,为青年教师的成才助力。学院党委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坚持教师代表大会和工会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教授委员制度,让教职工更多地参与到学院的重大决策过程中来,维护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政治权利,彰显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山东省高校工委授予我院“山东高校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这是我校我校首次获得这项殊荣。
7. 探索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提升学院的文化软实力
学院党委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高学院综合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三结合”的理念和原则:思想树人与业务育才密切结合,不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密切结合,在积极向师生传承中西优秀文化,同时通过思想宣传和文化传播,引领和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阵地建设与队伍建设密切结合,构建校院系三级宣传阵地,覆盖传统和新兴媒体领域,引领骨干、以点带面,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宣传队伍。五年来,学院党委围绕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充分利用学院网站,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连续多年被评为“新闻宣传先进集体”,2014、2015年连续荣获学校“十佳”网站殊荣,有效提升文学院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2016年1月,我院党委以“立足学科专业,构筑实践阵地,彰显宣传思想工作的育人功能”为题,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年会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